天下之大《何以为家》

《何以为家》讲述的是一个12岁叙利亚男孩(赞恩)忍受不了家庭的冷漠与无知,在黎巴嫩的悲惨生活。

今天老俍看了一部电影《何以为家》(直译《迦百农》)感触很深,人总在有些时候觉得自己很苦逼,为什么不想看到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。有这种想法的朋友我推荐看看《何以为家》。

《何以为家》

影片讲述的是一个12岁叙利亚男孩(赞恩)忍受不了家庭的冷漠与无知,在黎巴嫩的悲惨生活。

故事从一场法庭戏引入,12岁的赞恩在狱中状告其父母,罪名是父母让他来到这个世界,却没有好好的抚养他。故事乍看荒诞至极,但当我真的看完这部电影,却又会被电影中在赤贫环境里生长的孩子,他悲惨的境遇所动容,会因此陷入耐人寻味的深思,这个世界最为弥足珍贵的羁绊是亲情,但并不是每一个能生下孩子的人都有资格成为父母。

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电影,在《何以为家》里,生长于黎巴嫩的女性导演娜丁·拉巴基将镜头聚焦于了自已国家的社会最底层,透过她的镜头,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让人不可思议却又如此真实的国度,在这里从贩卖毒品到儿童买卖是那么的随处可见,从非法移民问题到孩子最为基本的生存都无从得到保障,可以说这部电影中的任何一个点都可以延伸为一部颇具深度的电影,而娜丁·拉巴基透过这一系列罪恶事件的串联,却将最后的焦点放在了孩子的身上。

capernaum_04.jpg

在电影中作为主人公的男孩赞恩,本该是身处学堂,憧憬未来的年龄,却不得不整日为了生计辛苦奔波,而赞恩的家庭虽然是一个拥有七个兄弟姐妹的大家庭,但在这个家里,所充斥的也并不是其乐融融的温馨,赞恩的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的方式只有非打即骂,漠不关心,在这种原生家庭里长大的赞恩,其实从小就不曾感受过多少亲情,但电影却又透过剧情的展开赋予了他以”爸爸”般的责任,这种残酷中透露的人性至善,是电影最具人文关怀的一笔。

capernaum_03.jpg

面对赤贫的生活,年幼的赞恩并非没有想过去改变,从帮人做事到在药房骗取处方药,为了能够赚钱补贴家用的钱,才12岁的他愿意去干一切自己能干的事,但就是这样,他仍旧无法摆脱贫穷的宿命,贫穷就犹如一张无形而又有力的巨网,深深的网住了像赞恩这样的社会底层,并使之将贫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,因为在这样一个没有教育,罪恶横行的社会里,所有关于美好的希望都是不复存在的。如果说在是枝裕和的《无人知晓》里家庭的缺失只是个例,那么《何以为家》所呈现的社会现实,则是中东不少家庭最为真实的缩影。

capharnaum05.png

电影里孩子对父母在法庭上的控诉则使电影又增添了一个新的维度,当生育不再是一种责任,而只是源于性的本能,这样的生育是否本生就是一种对生命的亵渎?其实透过赞恩母亲在法庭的辩护,不难发现赞恩的父母并非十恶不赦的歹徒,只能说他们不懂得该如何正确的教育孩子,肩负不起作为父母对子女应尽的责任,愚昧的固有的认知更只是使他们将孩子当成了商品和工具,这种认知的愚昧与一个动荡畸形的社会现状,二者是着密不可分的联系,电影由此对社会不公的讽刺,对社会制度不完善的批判也变得更为真实有力。

一个孩子眼中绝望的家与世界,将一幅凋敝混乱的社会百态跃然光影,而这部电影或许无法改变黎巴嫩的现状,但它却足以让每个人审视自己是否是一个或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父母,能否肩负起一个家的责任。

capernaum_02.jpg

影片最后告诉观众其实这个故事就是男主角赞恩(赞恩 阿勒费亚)的亲身经历,拍摄身份证的那一幕,也预示着新生活的开始,赞恩露出了久违的微笑。

VIA:http://movie.mtime.com/256175/reviews/8189670.html

本站 [ 俍注 ] 内除注明转载文章,其他均为老俍独立创作,采用「CC BY-NC-ND 4.0」创作共享协议。
原创不易,希望保留原文链接转载,原文链接:https://oneinf.com/other/kdy/4413.html
(2)
打赏 微信打赏 微信打赏 支付宝打赏 支付宝打赏
上一篇 2019-06-14
下一篇 2019-09-02

相关阅读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评论列表(16条)